轨道交通学院

每周一学——多重人格障碍

发布日期:2018-04-19    浏览次数:

每周一学——多重人格障碍

人格分裂症就是一个人有很多的性格,一般表现为双重或多重人格。通常一个人格会不记得另一个人格所做过的事,这一种人有的是天生的,也有后天所形成的,但无论是哪种,都要引起我们的重视,及时询问心理医生,找到病因,从而得到有效的治疗。

多重人格障碍是心理疾病的一种,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归类于第一轴的解离症的一种。多重人格具有超过一个(若是2个则称为双重人格)的人格存在,就有如“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”。

而多重人格的诊断标准如下:

1、符合癔症诊断标准;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,丧失自我统一感,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;

2、对周围环境缺乏觉察,周围意识狭窄或对外界刺激异乎寻常的注意狭窄和选择性注意,并与病人改变了的身份相联系;

3、上述症状必须是非己所欲,发生在宗教或文化背景认可情境中的类似状态之外或系其延伸;

4、无幻觉、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;

5、排除分裂症及其相关障碍、情感性精神障碍。

目前对多重人格的治疗方法有:

1、催眠分析要比经典的精神分析更具疗效。

2、当治疗者与多重人格患形成一种良好的移情关系,避免对患当中任何一个人抱以反感或恶意时,治疗最具动力。

3、鼓励各分离的人格之间的内部交流,因为这种内部交流有助于“拆除”置于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之间的隔墙。

4、分离人格的产生有些是因为未能满足正常的需要,对此应考虑需要的功能,不能轻率处置。

5、治疗者的责任是帮助患者将后继的人格返回到它们最初的目标上来,以便转移后继人格与主体人格的对立立场。

6、坚决不能操纵或离间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,因为这种策略通常会导致治疗的失败。

7、后继人格一旦形成,它就会强烈抵御企图消灭它的一切努力。因此,治疗者不能去消除它,而应该注重它与主体人格的同一性,设法整合它们,使之像正常的情绪变化那样操作。

8、通过宣泄,把主体人格“诱导回来”,让其对原先无法接受的愤怒、不满、冲动等承担责任,并用更为建设性的办法处理它们。由于诱导主体人格的过程也是发泄后继人格的过程,因此置于两者之间的隔墙便会自动解体,两者的交流得以实现。

最后推荐一本叫《24个比利》的小说给大家,该书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,威廉·斯坦利·米利根(比利),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,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,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。

好啦!本次的每周一学到此为止,我们下周周二晚上8点半再见吧!

上一篇
下一篇